與陳光老師面對面學習, 預約詢問電話 (02)2365-7766

目前分類:心情勵志 (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富人的野心.jpg

溫世仁在《成功致富又快樂》一書中提到,

成功是一種觀念,致富是一種責任,快樂是一種權力!

 

溫世仁剛出社會時,全家住在一個破舊的房子,他立志終結貧窮。成功後,買了一棟全新房子,他留著淚告訴媽媽及太太,這輩子什麼人都可以當,就是不可以再當窮人!

 

不管您現在是需要英文學習、指考、國考、特考、在職進修、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終身學習、創意….等等,都需要知道大腦的開機機密

 

你有當富人、改變自己家裡世世代代命運的決心嗎?有成為億萬富翁的野心嗎?只要改變一些觀念與讀書方法,錢,是會自己流進來的。沒有無法改變的窮口袋,只有無法改變的窮腦袋。只要願意改變,透過學習,任何人都能擺脫貧窮,擁有財富。貧富,其實只在一瞬間。

溫世仁在《成功致富又快樂》一書中提到,

成功是一種觀念,致富是一種責任,快樂是一種權力!

 

溫世仁剛出社會時,全家住在一個破舊的房子,他立志終結貧窮。成功後,買了一棟全新房子,他留著淚告訴媽媽及太太,這輩子什麼人都可以當,就是不可以再當窮人!

 

不管您現在是需要英文學習、指考、國考、特考、在職進修、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終身學習、創意….等等,都需要知道大腦的開機機密

 

你有當富人、改變自己家裡世世代代命運的決心嗎?有成為億萬富翁的野心嗎?只要改變一些觀念與讀書方法,錢,是會自己流進來的。沒有無法改變的窮口袋,只有無法改變的窮腦袋。只要願意改變,透過學習,任何人都能擺脫貧窮,擁有財富。貧富,其實只在一瞬間。

陳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現實社會中,你和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

甚至能改變你的成長軌跡,決定你的人天生敗。

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

和積極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消沉;

與智者同型,你會與眾不同;

與高人為伍,你會登上巔峰。

 

科學家研究以為: "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

積極的暗示,會對人的情緒和生理狀態產生良好的影響,

激發人的內在淺能,發揮人的超常水平,

使人進取,催人奮進。闊別消極的人吧!

否則,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夢想,

使妳漸漸頹廢,變的平庸。

 

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

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態度決定一切。有什麼態度,

就有什麼樣的未來;性格決定命運。

有怎樣的性格,就有怎樣的人生。

 

有說,人生有三大幸運:

上學時碰到一位好老師,

工作時碰到一位好師傅,

成家時碰到一個好伴侶。

有時他們一個甜蜜的笑臉,

一句溫馨的問候,

就能使你的人生與眾不同,光彩照人。

 

生活中最不性的是:

由於你身邊缺乏積極進取的人,

缺少遠見卓識的人,

使你的人生變的平平庸庸,黯然失色。

 

有句話說得好,你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誰在一起。

古有 "孟母三遷" ,足以說明和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

雄鷹在雞窩裡長大,

就會失往翱翔的本領,

怎能搏擊長空,翱翔藍天?

野狼在羊群裡成長,

"愛上羊" 而喪失狼性,

怎能叱吒風雲,馳騁大地?

 

原來你很優秀,

由於四周那些消極的人影響了你,

使你缺乏向上的壓力,

喪失前進的動力而變得俗不可耐,如此平庸。

不是有這樣的觀念嗎?

"大多數人帶著未演奏的樂曲走進了宅兆。"

 

假如你想像雄鷹一樣翱翔天空,

那你就要和群應一樣翱翔,

而不要與燕雀為伍;

假如你想像野狼一樣馳騁大地,

那你就要和狼群一起奔跑,

而不能與鹿羊同行。

正所謂 "畫眉麻雀不同嗓,金雞烏鴉不同窩。"

這也許就是潛移默化的氣力和耳濡目染的作用。

 

假如你想聰明,

那就要和聰明的人在一起,你才會更加睿智;

 

假如你想優秀,

那你就要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你才會出類拔萃。

讀好書,交高人,乃人生兩大幸事。

一個人身份的高低,是由他四周的朋友決定的。

朋友越多,意味著你的價值越高,

對你的事業幫助越大。

 

朋友是你一生不可或缺的富貴財富。

由於朋友的相助和激勵,

你才會戰無不勝,勇往直前。

人生的奧妙之處就在於與人相處,攜手同行。

生活的美好之處則在於送人玫瑰,手留餘香。

 

人生就像這樣。想和聰明的人在一起,你就得聰明;

想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你就得優秀。

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把它轉化為自己的優點,你就會成為聰明人;

善於把握人生的機遇,並把它轉化為自己的機遇,你就會成為優秀者。

對他人的成功像對待自己的成功一樣佈滿熱情。

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借人之智,成就自己,此乃成功之道。

和不一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不一樣的人。

 3214  

陳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黑幼龍 2011-04-28 Web Only
 

那天和朋友聊完天,離開了茶藝館後,我在計程車上一直在想,為什麼有人能那麼積極地聆聽別人說話。

我想他們和我們最大的不同是,善於聆聽的人對別人很感興趣,很關心別人。

 

通常我們都只對自己的事感興趣,只關心自己。不相信的話,只要試問每一個人,當他們拿到團體照、郊遊的照片時,最先找照片裡的誰,答案就很明顯了。

 

對別人很感興趣,真誠地關心他人,實在是聆聽的首要條件。

 

其次,每次聽別人講話,眼神一直注視著那人,臉上常有表情,表示你很注意在聽。擁有這習慣的人不但有福,而且真可說是坐擁金城。

 

誰都喜歡和眼睛看著我的人溝通,而且會讓我們越說越起勁。

 

回想一下,過去我們有多少次在小孩跟我們說話時,我們一面聽,一面看電視(或者看報紙、做家事)。

 

其實那樣也是再傳送一個訊息 --- 你講的事不重要,沒什麼意思,或我在敷衍你。

 

喜愛聆聽的人沒有想主宰他人的願望,也不想替他人做決定,也就是能夠尊重 --- 我們讓別人為自己的事負責,就是尊重他。

 

聆聽是一種偉大。聆聽使我們開放了自己。使我們能與他人,以及外界事物交往。想到這裡,心裡滿足欣悅。

 

3659  

 

陳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者Mandyliu 

 

有時候為了想要安撫小孩,很難免會脫口而出一些讓自己一時方便的小謊話。

 

先不要說這些讓你一時可以安撫他的小謊言,會不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因為這些小謊言最後會懲罰的,其實還是父母自己。現在為了要他乖乖聽話,說等一下會買玩具給他,但是最後卻沒有買。孩子只會覺得被騙了,久而久之,父母的話對他來說,都是打折扣的,他很難再相信你,教養與溝通會變得更難。

 

一項在「發育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研究顯示,年齡5~7歲的孩子,在他們發現父母曾經對他們說過謊話後,會比較有可能說謊。雖然原因還未確定,但很目前認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因為孩子覺得沒有義務一定要說實話。研究者美國加州大學教授Leslie Carver說:「大人其實應該要重新評估他們對孩子說的話,因為就算是一個善意的謊言,都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後果。」

 

下面是5個父母常說對孩子說的善意謊言。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這些會對孩子其實有不好的影響,那又要怎麼說才對呢?

 

一點都不痛

 

如果孩子對於看牙醫或是打預防針感到很恐懼,爸媽只是說,一點都不痛,不會怎麼樣,其實對孩子一點幫助也沒有。他因為面對未知而感到恐懼,爸媽忽略他真實的感受,反而會把他的恐懼加深,覺得一切都要他自己面對。

 

爸媽並不了解他的恐懼。這是一種沒有同理心的說法,因為打針真的會痛,看牙醫也有可能會讓他不舒服。紐約大學朗格尼兒童研究中心的神經心理學家Kirsten Cullen Sharma就建議:「父母應該要建立一個孩子覺得安全而且願意放開心胸的環境。要讓他覺得你瞭解他的恐懼,而且在一旁支持他。父母們可以說,我知道你很害怕或是你看起來很難過讓他對你敞開心胸,說出自己的感受,或是充分瞭解,你完全可以體會他的恐懼。」

 

在事前,也可以為這些恐懼的時刻最好準備,像是先用玩具或圖片讓孩子認識醫生用的器具,或是讓他玩角色扮演的遊戲。我女兒就非常愛玩看醫生的遊戲,因為我每次有任何傷口,我都會要他當醫生來幫我看看我的傷口,所以看醫生變成她很喜歡的活動之一,因為他理解醫生是可以幫你解除痛苦的。(雖然還有一點是因為,我很少給他吃甜食,他對於醫生給的糖漿藥水有一種像糖果一樣的熱愛,總吵著要吃藥,所以一點也不怕醫生。)

 

一切都沒事的

 

會對在成長的孩子來說,世界也許是很美好很夢幻的!他們看的是我們過濾過內容的卡通,或是人人都有魔法的故事王國。在那樣的世界裡,也許一切都會沒事的,冰雪奇緣的艾莎公主一定可以救回冰凍著的安娜公主。但在成長的路上,就算身為父母,也不可能幫他們排除掉所有的挫折和壓力。看看現在的社會新聞,有著過多的悲劇與需要幫助的人。與其讓孩子們活在夢幻世界裡面,不如把握機會,對他們進行適齡的機會教育。跟他們有些誠實的對話。例如他們心愛的寵物去世了,或是喜歡的鄰居搬走了。誠實地跟他們說明,然後提供你的保證與支持給他們。「你一定很傷心,把你心裡的感覺都告訴我好嗎?」或是「我愛你,我們一起努力,一定可以走過這段傷心的時光」。

我在你這年紀才不會這樣

在我自己成長的童年。這是一句爸爸很常說的一句話。因為他們那個年代比較清苦,他總是會說他很小的時候就會自己補衣服、上學、甚至打工貼補家用。但這其實會讓孩子與父母之間產生一種競爭感。有的父母說這句話,其實是想要利用這機會去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跟他看齊。但是孩子通常不這樣覺得,只覺得爸媽說自己是比較優越的。與其讓孩子產生與你之間的競爭感,還不如直接告訴孩子,你因為他的某些行為而傷心失望,希望他能夠改善,這樣反而更好的機會教育。

到此為止,不然你自己留在這邊

其實你不可能把孩子丟在公共場所裡面,自己走開。威脅他們你要把他們丟下來只會讓他們更恐懼而且也沒辦法解決問題。最終,他們發現你根本也無法做到你所說的,他們會更有恃無恐,覺得你根本拿他們沒有辦法。所以讓他們選擇為自己的行為付出後果,你可以說:「你要現在跟媽媽一起走出店裡或是要我把你抱出去?」或是「你要現在跟爸爸一起走出店裡,還是要我取消你的游泳課?」

你是最棒的

雖然爸媽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口頭上講講,你是最棒的!好像也無傷大雅,讓孩子開心而已。但發表在「實驗心理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就指出,誇大的讚美會讓孩子在未來表現沒有那麼好之後,擁有有比較低的自信心。因為他本來以為他是最好的,但之後卻一直無法再達到同樣的境界,他便會覺得失落,失去應有的自信。父母應該要做的,是幫助他專注在過程中,而非只在意結果。所以,除了最棒,你可以說:「你這麼認真又這麼努力,這張圖畫的真好!」「你真的全心全意在練習這個舞蹈耶!媽媽很為你感到驕傲!」

其實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要轉換自己平常講話的模式,其實不是很容易。重點是心裡想著不要騙他,不要做出不可能達到的承諾。讓孩子知道,媽媽說的話都是真誠而富有同理心的,所以她會信賴我所說的話。這也是幫助自己在建立父母的一種威信。這也是Kirsten Cullen Sharma這位神經心理學家所建議的,希望孩子與父母要建立起的是一種健康的溝通模式。這樣的溝通模式也才能夠長久的運作下去。

33336  

陳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一個孩子 都是父親的影子

希望每個閱讀完全文的父親,都能成為一個好父親

記住了....爸爸的素質有多高,孩子就能飛多高!

 

為了孩子的將來,

"爸爸" 你要學著這樣做....

1、爸爸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爸爸的素質有多高,孩子就能飛多高

用理性的父愛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提高自身素質是教育孩子的關鍵

正確“導航”是爸爸的第一要責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問題爸爸

爸爸也應該向孩子學習

別忘培養孩子合群意識

給孩子種下一粒“理想”的種子

 

2、孩子99%成功

來自爸爸1%的改變

改變孩子從改變爸爸開始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爸爸

“弱”爸爸教出“強”孩子

重視培養孩子的愛好和特長

給批評穿上表揚的外衣

別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孩子的標準

做一個“糊涂”的爸爸

爸爸要學會給孩子留面子

拖曳以移動

 

3、爸爸一定要懂的“家教心理學”

擁有積極的心態才能有個好未來

樂觀,讓孩子的未來充滿陽光

獨立,讓孩子選擇自己的人生。

自信,為孩子找到生活的指向標

化解嫉妒,為孩子心理上的毒瘤做化療

信心來自于爸爸的信任

打敗自私,為孩子糾正“唯我獨尊”意識

 

4、爸爸必須給孩子的10種品質

感恩,也是一種修養

寬容,教孩子學會“心理換位”

樂觀,開啟孩子光明未來之門

自信,構建孩子動力的金三角

誠信,孩子人生的通行證

勤勞,培養孩子勤勞的“蜜蜂”精神

禮儀,孩子社交的“名片”

責任,將責任感植入孩子的心靈花園

堅強,讓稚嫩的肩膀不畏懼困難

主見,讓成長的空間更自由

 

5、做孩子的“理財顧問”

教孩子學會理性消費

不讓孩子向“錢”看

給孩子零花錢的學問

 

6、好習慣決定孩子大未來

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

惜時如金,時間安排有訣竅

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節約,讓生活更富有

培養孩子愛學習的習慣

好衛生,好身體

培養孩子良好的思維習慣

培養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

7、爸爸"素質教育”

發掘創造力,給孩子善于發現的眼睛

提升理解力,讓孩子從閱讀開始

集中注意力,養成專心致志的習慣

增強記憶力,送給孩子黃金效率

發揮想象力,讓孩子擁有五彩的天空

鍛煉觀察力,激發孩子的求知欲

 

8、11個“不要”

不要讓父愛失去理性

不要讓孩子總圍著你的“思想”轉

不要總拿爸爸的權威限制孩子

不要以自己的“標準”判斷孩子

 

不要把自己的興趣強加給孩子

不要為孩子的錯誤“買單”

不要用“分數”衡量孩子

不要一直強調孩子的“弱點”

不要為孩子規劃人生,讓他自己去開拓

不要和叛逆的孩子硬碰硬,重在引導

不要助長孩子的虛榮心

 

9、最傷害孩子的7句話,別說

“你真笨”

“給我滾出去”

“這么多年,真是白養活你了”

“沒見我正忙嗎,以后再說”

“看我怎么收拾你”

“你看隔壁家的××,比你強多了”

“別以為你長大了,我就管不了你”

 

10、爸爸教育孩子的6個細節

愛心比金錢更重要

守時,就是守住你的誠信根基

別讓孩子囿于自己的天地

將挫折變為孩子成長的契機

再富也要“苦”孩子

不要可憐,為自己負責

11、提高孩子競爭力的“13個法寶”

專注——讓孩子集中注意力

承受——學會承受外部壓力

挑戰——鼓起勇氣攀上勝利的高峰

分辨——是非觀是立足社會的根本

合作——培養團隊作戰的能力

口才——舌燦蓮花,成就美好人生

反思——讓孩子不犯相同的錯誤

輸贏——正確面對勝利和失敗

溝通——猜疑與對抗的溶解劑

親和——做一個受歡迎的人

責任——勝于能力的競爭力

應變——讓思想沖破牢籠

 

12、讓孩子愛上學習

不做“高壓”爸爸

找到俘虜了孩子學習的興趣

不給孩子“貼標簽”

適時采用“牧羊式”教育

巧設“陷阱”,激發孩子的求知欲

化劣勢為優勢: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13、給時間讓孩子好好娛樂

給孩子一個好環境,讓他玩個痛快

因勢利導,寓教于樂

讓孩子不再“一網情深”

點燃孩子的想象力

做孩子的學習榜樣

及時用“后果”來督促他

及時表揚孩子的“愛學習”

培養“自我管理”是根本

 

14、培養孩子的“特長”

做孩子的慧眼“伯樂”

維護孩子的進取興趣

順水推舟,做“有效地”偏科

不讓孩子的熱情“酣睡”

未雨綢繆,從“長處”抓起

15、改變孩子一生的七堂課

身教課:合格爸爸,優秀孩子的開始

溝通課:更好地溝通,更好地了解

責任課:爸爸是水,孩子才是前進的舵

批評課:引導孩子進入正確的航道

表揚課:不要吝嗇贊美的話語

幸福課:栽植一顆“向日葵”,收獲積極的人生

愛心課: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

成功課:種下優良的種子,長出豐碩果實"心若計較,處處都有怨言

 

爸媽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

千萬別說 都是別人帶壞自己孩子,

因為最重要的"身教" 就是爸媽的責任...

9998  

陳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教育部駐洛杉磯辦事處 2015-10-01 教育部電子報

 

如何讓學童午餐能吃得健康有活力?營養師與家長絞盡腦汁設計出許多方案,好吃、營養、造型可愛的午餐盒或笑臉貼紙,千方百計引起學童胃口,不過,也許不必這麼費事,想讓學童吃得更健康,方法很簡單,只要延長午餐時間就可以了。

 

不改變菜單而又要讓學生吃得更營養,可能嗎?專家提出數據,表示其實甚麼都不用做,只要延長用餐時間就可以了。根據綜合波士頓1千1百所中小學的營養午餐分析報告發現:如果延長午餐時間,學生會吃進更多蔬菜水果,喝下更多牛奶。

 

研究以分組方式進行,6所學校裡,有1所學校的午餐時間只有20分鐘,包括排隊及找位子在內,真正坐下來吃午餐的時間大約只剩10分鐘;另外5所學校的午餐時間,2所是25分鐘,3所是30分鐘,進餐時間從10分鐘到33分鐘不等,平均為約23.9分鐘。

 

為了準確,研究人員不厭其煩記下每個學童領餐量的多寡和種類,排隊等多久,進餐用了多少時間,午餐結束時,檢視每個餐盤剩下多少食物,鉅細靡遺,滴水不漏。

 

研究獲得兩項重大發現:第一是午餐時間愈短,學童對水果的食慾愈低,有25分鐘以上充裕時間的學童,有57%會選擇水果當午餐的一部份;用餐時間少於20分鐘的學童,只有44%會這麼做。專家說,可能因為吃飯時間不夠,學童直接不吃水果,專挑自己喜歡的食物來吃。另外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如果學童在餐桌上的時間愈長,吃進的食物量就愈多。有25分鐘以上充裕時間的學童,會吃光77%餐盤的食物,少於20分鐘的,只能吃完61%的食物。

 

更長的用餐時間,意味著會吃進更多健康的食物。有足夠時間的學童平均可以吃掉餐盤47%的蔬菜和73%的牛奶,而時間不夠的只吃掉35%蔬菜和62%的牛奶。

報告建議,至少要有30分鐘的午餐時間,才能確保學童能有充足時間走到餐廳、排隊、領餐,坐下來好好享受一頓午餐。如果學校迫於現實,無法延長午餐時間,應該添加人手,多設幾條排隊行列,加強餐廳效率,讓學童的午餐時間儘可能拉長。(資料來源:洛杉磯時報)

4566  

陳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的要一萬小時才能學會新事物?

喬許.考夫曼 (Josh Kaufman) 是熱愛學習的狂人,興趣十分廣泛的他常常一頭栽進新事物中。但是當家裡有了小寶寶後,生活開始忙得不可開交,要抽空學習新事物似乎變得遙不可及,因此,他想了解要花多久時間才能學會一件事。

搜尋過程中他看到報章雜誌與網路不斷出現「一萬小時定律」,意即要精通一項技能得要花上一萬小時才行!一萬小時就等於全職工作整整五年之久,要接受五年才能學一件事對他來說簡直就像是世界末日。

仔細研究他發現,原來「一萬小時定律」是針對「達到專家等級的學習」,麥爾坎.葛拉威爾 (Malcolm Gladwell) 所指的專業學習,經過口耳相傳、以訛傳訛,從「成為世界頂尖人士要花一萬小時」變為「成為專家要花一萬小時」,再變成「擅長某事要花一萬小時」,最後成了廣為人知的「學習某事要一萬小時」。然而他的學習目的並非要專精到參加世界大賽,經過研究後,他發現,只要 20 小時就能從牙牙學語晉升到上得了檯面。

圖片提供:李茲文化joshkaufman3

 

3 招聰明學習法 + 20 小時 = 學會新技能

很多時候大家學習一項技能並不是要成為專業人士,而是為了獲得樂趣、夠用就好。在確定要邁向世界高手之路前,你也得先讓自己試試 20 小時來上手。但囫圇吞棗、盲目碰撞無法讓學習一蹴可幾,而是要透過專注聰明地學習,並運用 20 小時練習讓你的成效立竿見影。喬許提出的聰明練習法,能幫助你的投入達到最高效能:

1.拆解步驟和任務:將你的目標儘可能拆解成小片段,就能看見有哪些目標要達成,接著決定你要做到哪個程度,選擇出最重要的部分開始練習。

2.學習到你能自行修正的程度:尋找一些可用資源輔助學習,但別讓資源阻擋你開始練習。例如,你可以找 20 本相關讀物,但別讓自己非得看完 20 本書才開始。學習到能看出自己的錯誤,並能自己修改的程度。

3.移除讓你分心的障礙物:學習時讓自己全神貫注,讓電視、電腦、手機,以及會讓你分心的事物都暫時消音,多一點專注力,確保學習過程不中斷。

4.最少練習20小時:一開始學習都會碰上讓人沮喪的階段,雖然笨手笨腳總讓人覺得自己很蠢,但那是學習的必經之路,只要堅持 20 小時之後你就能突破瓶頸,擺脫困境。

 

20小時的黃金法寶

20 小時簡易可行,只要每天花 45 分鐘,一個月就能達成。相較於五年的全職工作,在生活中找出這不到一天的 20 小時一點也不難。喬許用這 20 小時理論學會了各種有趣的事,上山下海、能文能武,從風帆、烏克麗麗、瑜伽到棋藝,他不僅沒有因為生活忙碌而失去最喜愛的事,還因此而得到許多生活樂趣。

joshkaufman-windsurfingjoshkaufman-1

Copyright © 2014 Worldly Wisdom Ventures LLC.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First 20 Hours" is a trademark of Worldly Wisdom Ventures LLC.

 

「學習新事物的最大障礙不是你有多聰明,也不是過程中需要一大堆的技巧和祕訣,而是要克服我們的情緒和的恐懼。覺得自己很蠢的感覺不太好。但是開始學任何新事物的時候,覺得自己很笨是很自然的事。主要的障礙不是我們的智能,而是情緒,但是,只要花 20 小時在任何事情上就可以解決問題。」只要你踏出第一步,運用三招聰明學習法,加上專注、堅持 20 小時,就能學會一項新技能。

 

有了 20 小時的黃金法寶,豐富生活、學習新事物已不再是最遠的距離,心動了嗎?不如馬上行動!

看看喬許怎麼學:http://first20hours.com

喬許.考夫曼官方網站:http://joshkaufman.net

 

陳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今天在網路上有一名為「全班都零分」的文章,是台北市北投區石牌國小的張姓老師所po的文章,短短不到1天的時間,已有數千人轉發文章,許多網友都盛讚這名教師企圖打破傳統完美思想的窠臼,讓小學生們知道「不要在意別人的評分」這件事情。

 

靜默教育的體驗 盼學生淡定過生活

 

日前,北市北投區的石牌國小,有一老師張世傑,在上課的時候,上演了15分鐘的默劇,張師稱其為「靜默教育的體驗」,原意是要學生們在枯躁乏味中體會出平靜的喜悅,能夠淡定的過生活,在這15分鐘內,張師一言不發的看著台下的學生,許多學生眼神茫然,甚至有些人趴下睡覺,作自己的事情。

張世傑老師盼學生能逃離社會窠臼,跳脫別人幫忙打分的框架。(圖擷取自張世傑臉書) 張世傑老師盼學生能逃離社會窠臼,跳脫別人幫忙打分的框架。(圖擷取自張世傑臉書)

事後張師開始問學生,要他們開始猜這個活動的用意,並要他們寫下心得,而許多小朋友們因習慣生活被外在事物填滿,認為有事作才有意義,因此許多小朋友都覺得這個活動無聊透頂,但離奇的是,不論文筆多好,字數是否很多,張師對於這些心得,一律給予0分的分數。

許多從未得過0分及用心寫心得的小朋友們非常錯愕,心生不滿之下質問張師,盼張師能給予一個解釋,張師僅說可以修改,便讓他們拿回去作訂正再交回,他會重新批閱。

之後故事的發展一樣出人意料之外,對於許多平常功課較好、能力較高的學生,張師仍給了3、4次的鴨蛋,反而有些文筆較為普通的學生,張師給了100分的滿分;而這些拿到滿分的同學,馬上開始炫耀,直到張師喊停,指要給這項活動做更多的說明。

價值不用別人來判斷 老師也沒資格

張師詢問學生,知否拿鴨蛋的原因,有學生早熟地說是要他們體會挫折的感覺,也有學生說要他們不要有完美主義,張師都給予肯定,但突然台下有個聲音,說出了「油價上漲」時,張師便指此便為標準答案,引起全班的議論紛紛。

張師表示,油價上漲乍看之下是一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答案,但這就是他的目的,他不希望學生總是被社會的窠臼所影響,「為什麼100分總要狂喜,0分總該狂悲?」張師如此說。

張師後來又對學生說,他所給的0分,其實並非學生所想的那個0分,而是歸零的意思,也就是給予學生讚賞,思想已經歸零,此言再次顛覆學生們的舊有想法。

最後,張師對其班上同學說,每個人的價值都應該由自己決定,如果有一天,學生們在外碰到一個胡亂批評、愛給別人打分數的人,同學們的心情不是會大受影響嗎?難道同學們的價值,是根據那個人的分數高低來判斷的嗎?請學生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價值,即使現在因為年紀輕,尚不能明白他的用意,但未來也希望有人能夠記住今天的課,跳出社會的框架,畢竟「自己的價值由自己決定」。

該文章不到1天的時間已經獲得了數千人轉載,許多網友都盛讚張師的行為,堪稱良師之楷模。

 

陳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有動手動腳才是暴力?跟孩子講的每句話,請你一定要深思熟慮!(圖/截自兒福聯盟@YouTube)

只有動手動腳才是暴力?跟孩子講的每句話,請你一定要深思熟慮!(圖/截自兒福聯盟@YouTube)

 

「這種事情跟你講幾次了還學不會,你是腦袋裝大便嗎?」、「我真後悔把你生下來!」、「出去不要跟人家講你是我家的小孩!」聽到這些話你受得了嗎?如果連你也受不了,那對一個孩子來說,他們又何其無辜?

 

 

一張椅子,喚起兒時最深陰影

在台北市最熱鬧的忠孝復興捷運站外,擺了一張椅子,當一位民眾坐上去之後,陸陸續續的有人走過來,指著椅子上的人罵,「我怎麼會生下你這種東西!」、「出去不要說我是你媽媽!」、「我看到你就討厭!」,椅子上的人,頭越來越低、臉色原來越沈重,眼角蓄著淚水,甚至還有人忍不住哭了出來,路過看熱鬧的人們,心也揪了起來。

「很恐懼,很害怕,我覺得會一直記住這句話,覺得自己沒那麼優秀……」沉著臉,從椅子上下來的民眾說:「連大人都沒辦法承受這樣的謾罵,更何況是還沒成長的孩子們呢?」

 

 

沒有毆打,就不是暴力嗎?

這是兒福聯盟為了呼籲減少對孩子的言語暴力,發起「橘絲帶兒保運動」所做的實驗。影片推出後便有家長留言反應:「不然可以教教我怎麼教小孩嗎?」他們可能認為,沒有動手毆打、小孩子也未必聽得懂,這只是管教,並沒有那麼嚴重。

真的嗎?或許你可以試著將剛剛的影片的關掉聲音再看一次,會發現即使將謾罵的聲音抽離,看到大人們氣憤的神情、揮舞的手勢,孩子依然會感到害怕。

對孩子來說,家長就是他們的全世界,一句「你怎麼連這都不會」,便可能讓他們一輩子覺得自己是沒用的人,一句「真後悔生下你」,也會讓他們質疑自己為什麼要來到這個世界上。

2

在每一位孩子的心中,家長就是他們的全世界。
(圖/截取自兒福聯盟@YouTube)

韓國實驗證實:家長就是孩子的全世界

韓國的電視節目曾設計一個實驗,讓嬰兒和媽媽分別在「懸崖佈景」的兩邊,孩子會往媽媽的方向爬,但當爬到懸崖處時,嬰兒猶豫的抬起頭,看到媽媽面無表情,就會停滯不前或轉身逃走;但相反的是,如果媽媽帶著鼓勵的微笑、喚著孩子的名字,嬰兒就會毫不猶豫的往前,這也證明了就算孩子聽不懂謾罵的內容,他們還是可以讀懂家長臉上的情緒。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家長就是他們的全世界,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看在孩子眼裡。不妨想想,面對孩子時,我們是不是也常常不小心「開了一些玩笑」或是口不擇言的說了一些氣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些話可能會在孩子心中刻下深深的傷痕。

陳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故事的主角是陶宏遠,
四十八歲,正值壯年。
在竹科工作近十五年,
原本是個典型的竹科新貴,
但過去七年裡,
因為GIST(胃腸道基質瘤)蔓延到肝臟,


陶宏遠接受了兩次重大手術,
切除六成多的肝臟,
卻還是在今天七月被醫生發現復發,
醫療行為不再有意義;
故事,漸入尾聲。


熄燈之前,一個秋日的午後,
陶宏遠緩緩地說出他的故事,
希望能給需要的人一些啟發。


三十四歲那年,他離開原本從事的化工產業,
到竹科從研發工程師做起。


短短七年裡,陶宏遠就當上經理,
不久後又當上處長,這在人才濟濟、博士頭銜
是基本要件的竹科裡,是相當快速的。


自我要求超高,生活只剩工作,家人被晾一邊。
從小成績優異,在美國留學時也是班上第一個拿到博士學位的學生,
陶宏遠一直是個自我要求高、認真嚴謹的人。
當年竹科人每天工作十小時以上、週末加班是常態,
陶宏遠更因為職務從化工轉到半導體,技術光速般地翻新,
樂於學習的他因而常常沉浸在各種研發計畫中,
自發性地每天工作十六、十七個鐘頭也不以為意。


吃東西只求解飢,藉由速食、重口味、喝酒紓解壓力;
家人要跟他說話,他常常只丟一句「不要煩我,我要工作。」


「那時我把工作當作一種快樂,從不覺得累,
卻沒聽到自己的身體悄悄地在抗議。」

陶宏遠平靜地回想。


二○○三年夏天,在公司例行性的主管健檢中,
陶宏遠的超音波片被發現肝臟有陰影,
人生霎時崩潰,一向作風強硬的他,第一次流下男兒淚。


經過開刀確認,雖然不是危險性最高的胰臟癌、
而是罕見的GIST,存活率大增,但仍須不斷地開刀。


所幸不久後,癌症標靶藥物問世,陶宏遠靠著它,
過了幾年正常上班的生活。但責任感很重的他,
對工作的熱情依舊,即使去年初他才剛又動過大手術,
熬過不斷反覆的感染、發燒,整整花了九個月的時間才復原,
但只要公司有需要,他還是義不容辭幫忙。


然而,這些打擊遠不如今年七月,當醫生宣佈
「肝臟復發得一塌糊塗,我們已無法為你進行任何醫療行為」的那一刻。
在那之前,陶宏遠還算得上是「關關難過,關關過」,
但醫生的宣判,卻讓他的人生墜入最絕望的冰點。


就在他最慌亂的時候,一位朋友對他說:
「不要放棄,人最強大的力量就是免疫系統。」


在同僚的引領下,陶宏遠參加了靈修,
學習靜坐、瞭解為善待自己的心靈、規律地生活,
啟發本有的靈性能量與信心,儘管身形持續瘦削,
心靈卻不再迷惘,很困難、但至少有了一個努力的方向。


重新檢視自己心靈的陶宏遠,
形容這三個多月彷彿是他重生與痛改前非的歷程。
長達一個月的時間,他在靜坐的封閉環境中練習與自己對話,
瞭解病源來自個人壓力的累積,當務之急是解開內心的糾結,
重新去感覺自然的律動與身體的變化。


回家後,陶宏遠對自己、家人、朋友、同事們深切懺悔,
打開封閉已久的心,難過到久久無法自己;
回憶起當時的悸動與懊悔,
陶宏遠哽咽地啜泣,真情流露。


大病重新檢視自己,懂得感謝妻子,對孩子表現關愛


過去,陶宏遠長年受著工程師「使命必達」的訓練,
想著「操作型定義」的數據,一切只有定量分析才有意義,
認為所有的問題只會有一個正解,整個世界是單純的「二分法」。
他被視為「成功」,對待屬下很嚴厲,不論對誰都不表達自己的情緒,
也感受不了別人的情緒,工作就是一切。


生病之後,下自最基層的員工、上至平日不苟言笑的副總,
認識的、不認識的,全部用簡訊、探訪、偏方介紹等
不同方式表達對他的關心,

「在如此競爭激烈的產業環境裡,這是多麼難得啊!」
陶宏遠很感激地說。


他的改變,也看在陶太太的眼中。
「生病之前,我先生只要發起脾氣來就非常凶。
生活的重心就是工作,回家倒頭就睡,
兩個孩子的成長幾乎從未參與,家裡的事情全由我一手包辦。」


陶太太邊拭淚邊說:
「但現在他會向我道謝,對孩子表達關愛,
以前兒子不知道怎麼跟他說話,只能對生病的父親聊洋基隊;
但現在兩人卻能互相扶持、問候,一切都改變了!」


現在的陶宏遠正面面對人事物,時時聆聽自己身體的話語,
從食物、作息、態度等方面修正生活,充滿信心。

「如果只看醫學統計的數字,等於自我放棄,
但我相信能量的力量是無限大的。」

陶宏遠說,或許上天感受到他的努力,
最近他的身體開始出現排毒現象,
原本只升不降的黃疸值明顯下降。
他對妻子說,即便會帶著一個能量很差的身體離去,
但心中卻相當平靜,靈性能量滿溢;
他對妻子說,要祝福他,不要恐懼未來。


***

RD處長陶宏遠最後還是因癌症末期去逝,才40幾歲,小孩不到10 歲,
他就是那種為公司賣命的人,所以不到50 就升到處長。

各位,多注意自己身體,要保養,多運動,
要 work-life balance,不要只懂為公司賣命。
前仆後繼,沒了陶宏遠, 還有別人,
公司從沒因某人而怎樣,

但你怎樣的話,你的人生,家庭就毀了。

如果你愛你的家人、朋友,就把文章分享給他們吧!

887  

陳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郭台銘:聖嚴法師給我的人生禮物

作者:蕭富元 2011-04-13 天下雜誌441期                                                            圖片來源:黃明堂

 

 

 

 

多年來,我一直希望能夠為社會多做一點事情,我認為聖嚴法師對我的影響力比經濟風暴對我的影響力還要大,因為他影響了我的心與智。他常常告訴我們,人活

在世上,大家都會受到各種苦痛,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遭遇、困難跟傷腦筋的事。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改變本初,還有對社會的責任。 

 

夜晚九點多,在台北信義計劃區的宅邸,剛做完瑜伽的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接受《天下》的專訪。就在這個地方,已故聖嚴法師為郭台銘的妻子林淑如舉行頭七法會。跟聖嚴結緣,是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介紹的。身為台灣最大企業主,郭台銘征戰全世界市場,過去一年內,坐著自家航空公司的飛機繞地球兩圈,他最感念的禮物,卻是聖嚴法師無私的奉獻。

 

八八水災後,郭台銘多次進入災區,親自送達鴻海的救災物資,他承認是受到聖嚴法師為善要「親力親為」的感召。聖嚴法師辭世一週年,郭台銘首度對媒體談到聖嚴法師給他的心靈禮物。

 

聖嚴法師給我最好的禮物,就是他無私的奉獻,而且身體力行。中國人常講一句話:「不要錦上添花,要雪中送炭」,這話說得容易,做起來難。聖嚴法師就是這樣,當人有困難的時候主動關懷,而且他會自己站在前面,帶著弟子,身體力行去關懷有困難的人、需要幫助的人,不論貧賤,不論親疏。

 

我很早以前就去過法鼓山,當時不過是帶著休閒的心,探幽尋勝,希望能夠洗滌自己的心靈,當時的我很煩躁,也是想去沈澱一下。後來我也去打禪,坐了一天就坐不住了,才發現原來我是這麼平凡。

 

我太太過世,我想辦個法會,先問林百里,他找了聖嚴法師。我想說在別的地方辦就好了,沒想到他親自來幫她做頭七法會,還撫慰我和子女的心靈。每一個人都有生離死別的痛苦,那段時間對我也很難受。他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出現,我弟弟病重,我還請他醫好弟弟的病,或是請菩薩保佑,不過這是不可能的事,他並不是醫生,而是一個心靈的醫生,這是他對我個人的禮物。所以多年來,我一直希望能夠為社會多做一點事情,我認為他對我的影響力比經濟風暴對我的影響力還要大,因為他影響了我的心與智。他常常告訴我們,人活在世上,大家都會受到各種苦痛,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遭遇、困難跟傷腦筋的事。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改變本初,還有對社會的責任。

 

行善,要讓人有尊嚴

 

 

他對我最大的啟發,是身體力行去幫助別人,尤其是,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不要去傷害人家的尊嚴。平常做公益,我大可以打個電話,託人把東西送過去,或是多找一些媒體記者來,拍拍捐款的支票,我過去也做過這種事情,當時自己是很無知地去做,自以為是在做善事。接觸聖嚴法師後,才知道這樣行善,不是真的做善事。

 

在這幾年內,我幾個最親的親人都因為癌症離開了,我因此成立一個基金會,盡量照顧同仁,做好健康檢查。結果我們一個同事的太太罹患癌症,我要醫療小組全力去救治,後來真的把她搶救回來。她的女兒利用暑假帶她到美國玩,還寄了一封信給我,說這輩子沒有這樣關心過母親,沒有跟母親這麼接近,很感謝幸運之神降臨在他們身上。所以她隨手寫了這麼一封信,感謝永齡醫療基金會。

 

像這種禮物,當然我也曾經想過,為什麼自己就沒有這個禮物,對不對?我也問過自己,為什麼不能帶太太到世界各地去玩一玩,去看一看?我最高興最高興的,就是跟太太到花蓮去走走,可是過了沒有多久,她就離開了。我沒有那個幸運的禮物,但是我們成立的醫療基金會,卻能夠把禮物送給別人,這樣也很好。

 

王永慶給我兒子的禮物

 

 

我還要談另外一個禮物,那不是給我的,而是我兒子的禮物。我兒子要結婚的時候,我帶他去看王永慶,王永慶送他兩個字,就是「信用」,這也是很好的禮物。

 

現在的台灣最需要的禮物是什麼?其實,大家應該捫心自問,對這個社會有沒有多貢獻一些愛心?對社會多做一些,少向社會去取一些東西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我認為,台灣最需要的禮物是在上位者、中位者、基層者盡量把自己想得渺小一點,先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讓這個社會有善良的風氣。台灣只要有善良的風氣,就會有最好的禮物,因為這個價值是普世永恆的。

 

美國那麼強大,科技又很發達,到最後還是需要這樣的價值觀。之前歐巴馬訪問中國大陸,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面寫了一個「五」,他們給美國五個建議,要孝順老人、有企圖心、注重教育、多存錢、要想得長遠等等,其實這些東西過去聖賢書上都講得很多,我們都覺得老掉牙了,但這是件知易行難的事情。

 

我有這麼偉大嗎?

 

 

我覺得台灣社會也好,全世界也好,資訊太發達,反而讓大家不能真正了解自我。我常常告訴自己,我有那麼重要嗎?我有那麼偉大嗎?其實都是媒體的關係。媒體是兩面刃,有時候把你捧起來,有時候又把你打下去,社會亂就是因為媒體太多,大家得到的資訊太多,無法去分辨資訊對自己的影響,會矇蔽你的心智。這也是聖嚴法師的貢獻,他提到心六倫這些觀念,都是要來導正大家的想法,引導社會風氣走向正軌。

 

今天我要特別講一下《天下雜誌》,這麼多年來,我們是看《天下雜誌》長大的。台灣正派的媒體太少了,《天下雜誌》也是在導引社會走入正軌,你們報導了很多有關環保、社會風氣的文章,鴻海集團這次要舉辦慈善園遊會,出發點就是《天下雜誌》的一篇文章,所以你們對社會風氣的影響非常大,你們是揚善隱惡,給人希望,有些媒體是去挑逗人的私慾、私心,然後來賺大筆鈔票,你們實在比他們正派多了。

 

如果要給台灣一個禮物,就是大家多要求自己,多關懷別人,把物慾壓到最低,把對別人的愛發揮到最大,多挖掘台灣的光明面,多幫助貧困的人,幫他們解決與生俱來或是環境帶來的不公平競爭。

 

我想這不是實體的禮物,而是一個觀念或啟示,這個現代啟示錄的禮物,是取自聖嚴法師的經驗。

(王曉玟、蕭富元整理)

陳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晨起來,

做對這 10件事,你已經成功一大半了!

 

多數人的早晨都是想要多睡到最後一秒,

然後匆匆忙忙地趕著上班,

然後開始混亂又匆忙的一天。

 

然而,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

可能就是他們想的跟一般人不一樣。

他們的早晨不是這麼過的,

他們會更加嚴謹、有規律,

把握了「一日之計在於晨」的道理,

然後好好地做了以下這10個事情:

我們來看看,是哪些呢?

 

 

 

1. 真的很早起床。

 

成功人士會在5:30、4:30、

或甚至4:00就起床,

這樣的作息,

可以讓你早晨有更多時間,

同時,也代表你會早點睡,

作息正常後,

也會讓你精神更好、

更有生產力。

 

(圖片來源)

 

你可以先試試看

比你一般起床時間早15分鐘起床,

然後慢慢地依照情況調整。

 

2. 燃燒你的卡路里。

 

這不代表你需要開始劇烈運動,

你也可以開始做像是瑜伽這樣

比較緩和卻也達到效果的運動。

運動可以讓你思緒更清晰,

你也會更健康、更快樂(有科學依據),

也會讓你更能戰勝壓力。

 

擠點時間來運動吧!

每天要一個小時好好地運動可能會有點難,

但你可以先從每天至少10分鐘的

跑步、跳舞、或是散步開始做起。

 

(圖片來源)

 

3. 適時找尋激勵自己的方法。

 

你我都知道要努力、要前進,

然而我們也並不是時時都這麼有動力的。

而成功的人也知道這點,

所以他們懂得再「補充」自己的動力。

當你越能投入情感,

那也就代表你會更有動力完成事情,對吧?

 

你可以花個30分鐘去聽一下

富有啟發性的演講或是閱讀一些文章,

讓自己更有前進的能量。

 

 

4. 記下你感恩的事情。

 

我們都在追尋快樂,

但事實上,

我們早就擁有這些快樂了。

如果你懂得把這些事情記錄下來,

那你就越能接收到更多的樂觀、啟發,

還能在生活中更有前瞻性。

你可以試著每天都寫下

至少一件值得感謝的事情,

開始學習如何細數這些小而確定的幸福。

 

(圖片來源)

 

5. 問你自己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如果你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後一天,

你還會想做你原本計畫要做的事情嗎?」

這個問題很艱難,

但也會讓你可以越接近你生命核心的價值。

當然,對於這個問題,

我們不可能每天都真的能回答「是」,

畢竟生活總是有很多不是那麼如意或是光彩的事情,

但如果你發現你連續不停地說「不」,

那你就知道你需要改變些什麼了。

 

 

 

6. 先搞定最艱難的事情。

在每個早晨都是

我們意志力最堅強的時刻,

這時你就該好好善加利用,

把握這個時間來做最艱難的事情吧!

 

(圖片來源)

 

這麼做,

你就可以在沒有任何人打擾你之前完成困難的事情了。

你甚至可以在吃早餐之前強迫自己完成這件事情,

讓自己一早起床就達到最好的效率。

 

 

7. 跟你的父母保持聯繫。

 

把握早上的時間跟你的父母聯繫,

聊聊你的計畫、你的財務、

甚至是你的興趣等等,

在早上,

你會有更多的力氣跟專注力

可以完成這個極其重要的例行公事。

你甚至可以一週找一天固定的「早餐日」,

跟你的父母一起吃早餐,

讓你們的關係更緊密,

可以帶來更多的能量。

 

8. 計畫和擬定策略。

如果你一早沒有花個幾分鐘

計畫一下你一天的行程,

那你怎麼知道你今天是走在對的方向?

花個10分鐘計畫一下你的目標、

複習一下你今天要做的事情、

並分配要休息的時間,

這可以讓你更能管理自己,減少更多壓力。

(圖片來源)

 

9. 打坐來清除你的思緒。

 

保持冷靜,

讓你內在的平和來引導你。

一天可以花幾分鐘的時間,

唸一唸祈禱文、

或是打坐來讓你放鬆。

要記得,

90%的疾病都是跟壓力有關係的,

所以要記得在一天的某個時刻,

讓自己完全放鬆、完全安靜。

專注在你的呼吸上,

你甚至可以默唸一段梵咒,

來幫助你的打坐。

 

 

10. 跟你的孩子保持親密。

 

如果你有小孩,

你就可以這麼做了!

不過也要注意,

不要成為那種

「噢~我的乖寶,

你怎麼長得這麼快~」

那種讓小孩子覺得心煩的家長。

在早晨你腦中還沒有這麼多混亂和壓力的時候,

你可以幫孩子穿個衣服、

煮頓愛心早餐、

甚至是跟他們聊聊他們的夢想。

別讓繁忙的工作讓你忘了家人,

永遠要知道一切事情的優先順序。

(來源:LifeHack)

 

很多成功人士,

他們其實會更早起,

然後做好所有例行公事,

在上班前好好地喝一杯咖啡、

在腦海中把事情想過一遍,

 

再開始一天的事情。

 

其實以上的10個建議的目的,

就是讓一個人快樂和樂觀。

如果可以每天保持快樂的正面心情的話,

做事情也會事半功倍!

 

如果你也想要更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那不如就開始嘗試以上的方法,

用生活作息來讓自己的思緒和生活更有效率、

更有生產力吧!

陳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來源:激戰劇照)

 

擺脫壞習慣,有好方法!讓你不難受又有效

職業生涯很長,

對企業而言,它需要你成為一個專才,

但從職業發展來看,你需要成為一個全才,方能適應社會的變化。

 

阻礙你成為全才的不良習慣有很多

有時候我們喜歡趨利避害,

「拖延症」更是讓自己定下來的目標難以實現。

 

要如何

擺脫 做事總是懶洋洋、

拖拖拉拉的壞習慣呢 ??

 

繼續看下去就知道了

 

 

 

 

 

 

將「不適」轉變成 舒適

從現在起,你要努力去尋找

各種讓自己變得不舒服的環境、習慣,

別害怕痛苦,伴隨著痛苦的出現,才會有成長的空間。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

一種人是強者,一種人是弱者。

強者給自己找不適,弱者給自己找舒適。

想要變得更強,就必須要學會強者的必備技能,那就是讓不適變得舒適。

 

(圖片來源)

 

如果你學會了這種技能,你可以搞定很多事情

例如克服拖延,健身,學習新語言,探索未知領域,等等。

但是很多人都傾向于回避這種不舒適,

畢竟沒有一件事情是簡單的,

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忍受很多痛苦,甚至是讓自己遍體鱗傷。

 

我以前一直覺得我們應該讓自己舒適一些,

但是后來我明白

有一些不適,有時並不是件壞事。

 

享受這種「不適」,拒絕用「藉口」逃避

事實上,你可以學會享受這種不適,

例如,我每天都會做一些力量訓練,

雖然這點不適不會嚴重到令我討厭的地步,

但是人就是這樣的,能逃避的困難,我們總能找到藉口。

 

我制訂計劃表格,讓這點不適參與我的生活,形成一種習慣。

每當我完成15個引體向上,就會在引體向上那一欄寫上15,

每個月我都會換新的紙張,并總結上個月的情況。

不經意間,幾個月時間我已經做了1000個引體向上了。

 

變成一種習慣就會舒服多了

我發現任何只要是有一點不適的事情都是可以訓練的,

我們可以將一件不適的事情變成一種習慣,

然后你會離不開它,覺得這點小痛苦其實是平淡無奇生活中的一種調味料。

這件事由不適變得舒適,良好的習慣就是這樣養成的。

 

(圖片來源)

 

具體的方法如下:

找到一件你想做的事情,

這件事情會讓你有點小不適,

但是做成了以後你會收獲很多。例如:健身。

你可以把這件事情分解成1000個獨立的事件,

要確保每個事件都在你能容忍的不適程度內。

 

你可以先測試一下你盡全力最大的容忍程度,

然後減去20%,從這個值開始。

例如,我想要做10000個引體向上,

那麼分成1000份,就是每次10個。

開始去做,並且不要強迫自己,

把它當做一種樂趣去挑戰。

 

隨著你的能力增強,逐漸增加分量,

例如一個月後,

你可以做到15個,3個月後,你可以做到25個。

所以,10000個看似需要1000天才能完成,

事實上,你可能9個月就搞定了。

 

這個方法的精髓 :

在於把一個很大的痛苦分解成 1000 份小不適,

然後將它融入每天的生活中,培養成習慣,將不適轉變成舒適。

 

我們可以通過上面的這種方法,

對自己的能力進行提升,

改變一些壞習慣,培養一些好習慣。

 

5 大好習慣是什麼呢?

趕緊來看看吧...

 

 

 

 

1、不拖延的習慣

我們為什么要拖延,

主要原因在於我們要做的事情令我們感到不適。

所以,我們的頭腦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借口和誘惑,

來促使我們去做更容易的、更舒服的事情。

當我們把一件事情定義為“不舒適”的時候,

我們會本能地不想去做它,想方設法拖延到明天。

 

戰勝拖延

但是,

如果我們能夠把這種痛苦分解成1000份,

變成可以忍受的程度,

那么事情就變得容易了。

我們可以制訂一個表格,叫做“戰勝拖延”。

每次有想要拖延的想法的時候,就立刻去做,

完成任務之后就在表格上+1,

當完成1000+的時候,拖延的習慣就根除了。

 

(圖片來源)

 

2、健身的習慣

我們不去健身是因為感到不舒適,

但是如果每次有意識地讓自己承受一些不適,

會逐漸提升自己的忍耐力,

一旦養成一種習慣,

我們會依賴于這種不適帶給自身的有利刺激,讓自己感到更有活力。

 

(圖片來源)

 

3、閱讀的習慣

沒有閱讀習慣的人會把讀書看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如果你能夠建立一個表格,

每讀完一個章節就在上面寫上+1。

逐漸養成習慣以后,改成閱讀一本書寫上+1,

你會發現一個月你甚至能夠讀上5本書。

 

然后閱讀會變得不再痛苦,

而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事情。

當你能夠跟別人談起你閱讀的著作以及你的看法,

會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4、早起的習慣

要培養早起的習慣,

首先要為自己設定一個早起的目的。

而且這個目的會讓你很期待第二天的早晨快點到來。

 

如果你是一個吃貨,

不妨睡前準備好一頓豐盛的早餐食材,

等早上起床給自己做一頓很好吃的早餐。

 

「玩半個小時游戲」

我給自己設定的早起目的是玩半個小時游戲(很神奇吧),

這對我來說很有吸引力。

於是,如果我想要6點半起床,

那麼我會把鬧鈴定在6點,

然後快速起床,開機時間我會搞定刷牙洗臉,

然后熱一杯牛奶,一邊打游戲,一邊聽著英語廣播。

通過這個方法,

我將不適轉換為舒適,

讓本來很難的事情變得容易而且備受期待。

 

(圖片來源)

 

5、寫作的習慣

讀書再多如果不寫出來,就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

如果不能向別人說出來,

就不能得到修正與反饋,

也無法知道自己的觀點是處于什么樣的水平。

 

 

 

寫作是一個整理自己想法的很好的工具

將平時閱讀中的論點整理出來,

加以思考,總結成自己的話語。

這樣,邏輯能力和思考能力就會逐漸加強。

 

當然,寫作是件比較痛苦的事情,

你需要整理自己的思緒,並且組織語言將它們表達出來。

而且,當你對著電腦的時候,

還要排除各種雜事的干擾,這對專注力也是一種鍛煉。

 

 

別害怕痛苦,

練習將 不適變成一個「好習慣」

就能戰勝恐懼,擺脫 拖延這個絆腳石了喔~

陳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富足了~生活就富足了。

 

fac2ba72-3bc7-480c-87c4-4d59ac96d5bc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很多變數,

父母只能朝著正向去做,

可能行不通,

但也要接受,

考慮到這點,就會少很多煩惱。

尊重孩子,讓他們像花一樣自然長大,

有自己獨特的模樣,父母應該也很欣慰了。

陳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11899819_10153443211853819_7016504158037468685_n

陳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18 Wed 2015 17:28
  • 回饋

陳光老師常說:
『打從我們出身就沒有帶任何一樣東西給這世界,你身上的任何物品卻都是用這世界上的資源所製造的,所以我們真的虧欠這世界太多了...』

該是回報的時候了!!10426840_10153452510348819_4249672947026085300_n

陳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17 Tue 2015 17:25
  • 蛻變

今天就做一個重要的改變!!
今天就開始為理想而努力!!10858458_10153461578623819_7655147673626506083_n  

陳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肝硬化末期的爸爸,全身臘黃、肚子漲得大大的插著鼻胃管,由三個女兒連扶帶撐著,一路喘進醫院。

 

醫生一看病人情況不對,馬上進行急救,準備插氣管內管,沒想到病人看來像個國中生年紀的二女兒立刻出言阻止:

「醫師叔叔,不要幫我爸爸插管,他是末期病人。」

 

醫生聽了很不高興:「這樣還不要插管?那你們來醫院做什麼?」

 

高中生的大女兒哽咽的說:

 「如果醫生你判斷我爸就要死了,那我們就帶他回家,我們還能幫忙他撐著,好好的陪在他身邊。如果說我爸爸還有一段時間,三四天或一兩個禮拜,我爸爸喘成這樣,我們姐妹沒有醫學專業知識,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醫生你可不可以先打個嗎啡,讓我爸舒服一點就好?」

 

「妳爸爸現在這樣,不急救,不插管,直接要打嗎啡,萬一一針下去人出了人命,那是要算誰的錯?」

 

喘得說不出話的爸爸眼神絕望,吃力的揣著大女兒手不停搖晃,大女兒再怎麼裝鎮定,也掩飾不了害怕:

 

「我爸說他受夠了折磨,再也不要這樣喘下去,該簽什麼放棄急救的文件,我們都同意都簽。」

 

簽完DNR後,醫生說:「那我幫妳們爸爸找間病房好了」

 

電話打到內科問,內科說:「他都已經這樣了,沒有什麼可治療了呀!」

 

打到加護病房,加護病房說:「滿床吶,一時之間也調不出床位來!」

 

醫生從病歷上看到外科曾幫這個爸爸開過刀,打電話把狀況說一說,然後問我可不可以收這樣的病人?

 

「好吧,我收!」心裡也不忍那垂危的父親,和三個年紀不大的女兒們,只能窩在急診的走廊上,眼睜睜看著爸爸受苦,卻又束手無策的抹淚乾著急。

 

病人送上來了,住院醫生一個頭兩個大:「主任你收這樣的病人啊?我們真的已經都幫不上什麼忙了,要怎麼照顧啊?現在要寫住院病歷,待會兒就得寫出院病歷了!」

 

資深的護理長更是直言:「這種病人,不用四小時就走人了。」

 

「這種事,請大家勉為其難吧,別讓三個姐妹太難過、太無助了。」我硬著頭皮說。

 

住進一間三人房的床位,其他兩床病人和家屬一看,流露出的神色,讓三個女兒難堪又不安。

 

護士看了也覺很不妥,又回頭找我想辦法,總算喬出間隔離病房來,讓他們可以單獨相處。

 

「爸爸剩下的時間不多了,妳們就在這裡好好的陪陪爸爸吧!」我實話實說,雖然為了她們爸爸,我被同事唸到臭頭,但也不能就丟下撒手不管。 我們的資深護理長還真神準,三個半鐘頭後,那位爸爸過世了。

 

住院醫師忍不住搖頭:

 「看吧,收這種病人,住院病病歷才剛寫完,現在又要開始寫出院病歷了……」。

 

停屍間推車來了,簡單的遺體整理後就往外推走,三個女兒跟在車後嚶嚶哭泣,經過護理站的時候,姐姐拉著兩個妹妹跪下去,向護理站裡的醫護人員磕頭:

 「謝謝醫生叔叔,謝謝護士阿姨,沒把我爸爸丟在急診走廊上等死,沒人管,沒人理,謝謝你們,謝謝。」

 

護理站裡的醫護人員,被突來的震撼,震到寂靜無聲,剛還在碎碎唸的醫生悄悄低下了頭、護士眼眶泛紅;護理長忍不住跑出來,抱著三個女孩,輕聲的安慰,眼淚,卻也跟著掉個不停。

 

想想看,如果沒有病房收治這個病人,不願收治這個病人,讓這個爸爸真的死在急診的走廊上,這三個年齡不大的女兒,在往後的人生,因為這個事件,對人情世故,對這個社會的觀感,會產生什麼樣的偏差?甚至怨懟?

 

這個案例,給了我們大家紮紮實實上了一課:

雖然救不了爸爸的生命,卻救了他的三個女兒,給了她們人性可貴的溫暖 雪中送炭。

 

她們就算孤貧一身,也不曾被遺棄、被不聞不問過!

 

上帝讓醫生我們穿上這白衣,賦予的責任絕對不是只有治病與救命!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的基層社區照護,能夠照顧死亡,女兒們也不必千辛萬苦把父親送到醫院。

 

台灣民眾要能夠壽終正寢,社區生命末期照護還有得努力! 

陳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